談中醫急重證的處理原則與應用
林鉅超 醫師
有人問:「教學生、寫醫書,會製造同行產生競爭,為何要做呢?」,整個醫
療界就像個金字塔型的結構,從最基層的民俗療法到最頂端疑難雜證的處理,都有
不同醫護人員作治療,就看你站在那一層次而言。
中醫決不要妄自菲薄,很多是現代醫學的盲點,但還有很多層次的工作與現代
醫學一樣可以做得更加突出,當然仍有一些是中醫無法與現代醫學相比較的,如急
救,開刀...等等。
中國醫學在急證的治療上,古代就有所謂的「走方郎中」,因為沒有好的學理
來支持闡述,因此流為偏方,流落廟宇藥籤;在民間偏方治療急證分為三種:
一、頂法:即為吐法。
二、串法:即為下法。
三、截法:在病程進展過程發展非常厲害時,對此病做立即中斷,如病人正在吐血
,先止血,呼吸心跳快停止時,使之恢復正常,這種是急救的一種辦法
它不無限於用藥、針灸或其他手段方法。
古代用丸藥散劑的例子:方劑中的通關散,傷寒論中的瓜蒂散算是「截法」的一種
這僅是古書所保留的一小部份。在急重證偶爾被用到的例子:如中風用王清任的補
陽還五湯在何時可用,何時不能用呢?答:出血型中風不能用,栓塞型中風可用,
下肢截肢、肺部動手術,手術後產生血栓(embolism)跑到大腦、小腦產生中風現
像,出現在脊髓稱為脊髓中風,假如在小血管輕度栓塞稱「類中風」。
秋天天氣變涼變乾燥,尤其中老年人平常活動量少,晚上吃飽後就寢,第二天
起來,或到傍晚發覺手麻,腳漸漸無力,此為大腦動脈栓塞。飽食後血液跑到腹腔
,大腦血流量減少,若病人本身有動脈硬化,天氣一冷則血管拘急,此處出現病灶
,可用補陽還五湯。更複雜的病情例如:病人本身就有冠心病,冠狀循環不足,秋
天吃了烤肉、月餅等,隔日走路不穩右半側全癱腦血管栓塞,神識清醒,其他檢查
都正常,如何處理這種情況?此時再用補陽還五湯會出人命,因為吃下去後心臟會
先加壓收縮,全身血管也是先收縮,加壓後的力量撐開痙攣的血管,此時腦循環會
改善,但冠心循還不佳者,心臟受不了壓力,造成心臟缺血更嚴重,產生二度栓塞
。現代醫學處理方法先打點滴,稀釋血液;原則上腦內有栓塞不能使用強烈的血管
擴張劑,防止血液往末梢循環,所以有心臟、腦、血管問題的人進食六、七分飽剛
好,以免血液往腹腔集中出問題。
如何防止二度栓塞,中醫使用芳香開竅藥,古代用蘇合香丸,或使用便宜好用
的冰片、梅片,擴張心臟血管,但會使血管耗氧量增加,所以可以使用附子強心,
提高心臟功能,強心後腹腔血液須回流,所使用的方法為「胃腸道運動法」可用輕
瀉法,例如:防風通聖散,減輕腹壓並使血液回到循環系統。
再舉個例子:若有個病人,體胖、肚子大,以補陽還五湯吃下去後,心臟悶痛
,腳也腫起來了,原因就是心臟負擔加大,靜脈回流未完全回到心臟,末梢血管擴
張,血液流到末梢造成心臟缺血、缺氧所以腳腫,此時處理不能利尿,應以心臟中
樞加壓,足腫可消。病人吃完補陽還五湯加附子、冰片後拉肚子、肚子痛,因為血
管運動後四肢末梢血液跑到腹腔,腹腔血管運動量瞬間加大,很快產生腹瀉,此為
血管運動所產生的腹瀉。所以應減輕腹壓,把這些血液調回來用以減少血液鬱積,
減輕腹壓可用防風通聖散或三黃丸,有瀉能止、大便不通可通,似傷寒論的桂枝湯
,有汗能止,無汗能發的道理。
再談乾薑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四味藥的作用,芍藥有鎮靜神經作用,使血管擴
張,若腳痙攣以芍藥配方,血管擴張,血循環改善了,腳就可以伸直。甘草有類似
類固醇的部分作用,亦可緩和藥物的反應,大劑量可以補充身體鈉、鉀離子,當身
體心律不整時可再加阿膠補充鈣離子,血中需要攜帶這些物質的球蛋白,所有的疾
病皆是球蛋白出問題,不足需補充,重病或長期營養不良、老年人出毛病不是因為
球蛋白不足而是球蛋白變性,雞子黃用於治療神經性疾病,像神經受病毒侵襲的脫
髓鞘證或腦膜炎,須藉助大量的雞子黃,一天服七、八顆以補充不足。
桂枝本身可擴張末梢血管使血液往周邊組織跑,心肺屬於循環中樞,胃腸道,
腹腔不是循環中樞但可貯存大量的血液備用,如:脾臟、肝臟應急時血液調回中樞
使用。乾薑可推動小動脈,小動脈之前都有擴約肌負責開關,閉合起來時血壓會升
高,打開血壓會下降,腎臟尿不出來時即是小動脈擴約肌閉合起來了。乾薑可推動
小動脈,並非控制擴約肌,而是使小動脈縮收,使血液擠壓過去。小動脈分佈多見
於鼻腔、慢性鼻炎、過敏性鼻炎,早上起來鼻子塞住,因為晚上睡覺,血液跑到腹
腔,鼻子血流降低,起床或夜半醒來,大腦一活動,心肺活動也在這瞬間啟動加速
,鼻腔血管無法馬上收縮,血液無法立即回流,此時滲透壓開始增大,鼻腔分泌物
開始出來,這是以循環力學的關點來討論此事。
如何運動小血管呢?在小動脈,尤其小動脈分叉處有許多血球(mast cell 肥
大細胞為主)聚集,這種細胞是觸發過敏反應的第一部,大部分生化反應、發炎反應
皆由此觸發出來。若肥大細胞缺氧時會釋出一些發炎物質,這些血球若回到血循環中
,一個人將處於發炎過敏狀態,這些細胞越不運動,累積越多,分泌越多組織胺、發
炎物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,血漿成分外滲,因此過敏的人臉會浮腫。
如何使這些細胞回到崗位,最簡單方法是血管運動,中國藥有許多處方設計可以
運動血管如:傷寒論中的桂枝湯、麻黃湯條文就是講這種動作。前兩個禮拜有一個病
例,小孩高燒不退,舌起紅赤,身上冒出似水痘的疹子,出現敗血症的現像,此病並
非真正敗血症,卻可用酸血症的治法,是陽明病的治法,桂枝加白虎湯再加腸胃道清
理防風通聖散,此乃過敏鐵三角(1.腸,2.皮膚、神經,3.肺、鼻),過敏反應在其
中三者游走如:過敏性大腸炎、皮膚過敏、神經酸痛、神經炎、肺部呼吸系統的問題
,像氣喘、鼻過敏、支氣管等。此病例近似敗血症的情況,治療當先1.清理胃腸道,
去除酸血症,2.以皮類藥調水例如:茯苓皮、大腹皮,再用大劑量的銀花
中有些小血管收縮攣急,有些小血管充血鬱積如一灘死血,過敏細胞得不到充分氧氣
會放出許多致熱素,要除掉這些致熱素就使血液循環恢復正常運行。結果病人吃了一
帖藥燒便退了,第二星期小孩便可來門診,病好後渾身脫皮屑,為什麼皮膚會脫皮屑
?是因為過敏血球在皮下鬱積,被帶走後皮膚角質化會加快。
消化道出血吐血:腸胃道運動關係著處方用藥。在傷寒論陽明篇中承氣湯系列可
影響到心、肺、膽汁流量、自律神經、睡眠好壞。消化道從口吞下後經喉頭、食道一
直到肛門,是一正常的自律性蠕動波,此蠕動波若破壞,則個胃腸運動就糟糕了,產
生噁心想吐、肚子發脹、下瀉,在正常下這種運動會有一個節律轉換處稱為崔氏韌帶
(Treitz's ligament),由此韌帶以上稱上胃腸道,以下稱下胃腸道。過了韌帶這節
點以下就吐不出東西來,腸子好像是被一條繩子在那裡懸吊著。
所謂胃腸運動四大法則:
一、上動下不動:有兩種情況
1.上動得很厲害如急性胃炎,飲入即吐,肚子脹氣,也不拉,此為較嚴重的狀況。
2.有壓力情緒不穩,不大便,飯越吃越多,但下腸道運動量差,拉不出屎來,此
為較嚴重情況。用藥讓下腸道輕輕運動。可治打嗝,張仲景治療選用調胃承氣湯。
二、上動下動:就是最近流行的「甲魚卵症後群」即痢疾、霍亂,西藥用止瀉劑,
吃後好像不拉了但病人就是不舒服,長久下來膽道會出問題,膽結石,膽汁出毛
病。用六一散,散劑吸附腸壁,下腸運動量便可緩衝下來,還有一個好處,這些
散劑可以緩衝胃的蠕動,也可用香連丸,假如是感染性,可再加白頭翁湯或大量
的金銀花止瀉。
三、上不動下動:不想吃,寒實結胸、臟結或一直腹瀉,治療方法用溫熱藥讓上腸
道運動,半夏瀉心湯,要讓下面蠕動量改善用散劑收斂劑,或木香、黃連,還
有一種方法可用參類如粉光蔘,適於多屬寒症者。
四、上不動下不動:吃不下,不大便,有腸阻塞症狀,多是功能性,可能是電解質
流失,例如:用了過量的利尿劑,不吃不拉,肚子脹痛得很,或機械性因素如
:大腸癌長瘤塞住了。不管什麼問題,要用推動的藥,以溫下法推動,同時可
以帶動上面的運動,如膽石症的病人,併發大便不通順,反之,大便不通而導
致膽石症,下腸道蠕動量不夠,造成膽汁分泌遲緩,日積月累導致膽結石。
假如今天請你用瀉下藥、通下的觀點以腸胃道運動四大法則來討論防風通聖散
、麻子仁丸、調胃承氣湯此三張處方的作用機轉與適用情況,動動腦筋,不同環境
,不同方法能影響到什麼程度?為什麼有人便秘用瀉下藥無效,反而用補中益氣湯
就解決了(但此人可無氣虛脈症的現像),或用附子、乾薑或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
照樣瀉,這完全是不同的思路,不同的處方,今天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是利用鎮靜
脊髓神經緩解緊張使蠕動運動量恢復。
紫外光敏感性皮膚病很難治,只要有一點點熱,病人渾身起Mast cell的反應
甚至劇烈到休克昏倒,整天只能呆待在冷氣房中,治療以減敏,再加血液清理藥。
急性肝病大劑量黃連、茵陳或大劑量龍膽瀉肝湯或許每次都很順利,但是有時候會
碰到不順利的時候,如何去克服這些難題,這才是思考的重點。
急性肝炎不可一直使用清熱解毒藥,迷信去黃膽非茵陳、梔子、龍膽草不可,
以至戕伐攻克過甚,將導至急性期後加速肝硬化及膽管萎縮乃至阻塞。適量的活血
化瘀(中後期),與建立腸胃蠕動規律有助於肝細胞的再生。有人因感冒風寒久不癒
導至肝炎(非病毒性A、B、C、D、E肝炎),乃生肝癌此時有所見也。治病不是見病是
病,宜多思考前因後果更不是症狀歸類就可解決,藥無特效藥病無絕對不可治之病,
審因求源將使治病更得心應手,與
于1997年9月 對中特醫師演講手稿